104%,谁更难受?

 川普持续闹脾气,在中国对美国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后,他表示如果中国不在4月8日前撤回反制措施,就会在4月9日对中国加征额外的50%的关税,使得总关税来到104%,现在4月9日已到,104%关税已经落地。

这绝对是歇斯底里式的胁迫,他会有这么激烈的反应,是因为中国34%的反击远超他预料,让他有些措手不及,而且他真心害怕其他贸易伙伴看到他耍流氓不奏效的样子。
就在4月9日到期前,川普还发出各种明示暗示想要中国给他打电话,像极了守在电话前等对方道歉的情侣,过了午夜电话也没来,微信也没来,气的拉黑了微信,再每隔十分钟看一下手机就是睡不着然后还要发朋友圈宣布自己赢了。
今天我们用底线思维,从中美经济结构差异说起,并且做最坏假设 - 如果中美经贸真的脱钩又会怎么样,怎么弥补,以及做好自己的事。

一、中美结构差异
现在的情况有些戏剧性,美国作为消费国想扩大生产和出口;中国作为出口国产能巨大但消费能力不足。
这是两个国家深层次经济结构差异导致的,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核心,2023年第二产业(工业)占GDP比重达38.3%,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形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完整产业链。中国这种结构依赖大规模生产、出口导向和固定资产投资,但消费对GDP的贡献率(54.6%)远低于美国,同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差异和社会保障相对不足,中国居民储蓄率长期维持在30%以上,而储蓄偏好抑制了消费。
作为对比,美国服务业占GDP比重81.5%,个人消费支出占经济活动的70%(2024年规模接近18万亿美元)。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金融、高科技、医疗等高附加值服务业,制造业占GDP的10%。例如苹果公司通过掌控苹果产业链的顶端,获取iPhone销售利润的58.5%,而中国只占3.6%。由于占据几乎所有产业链的顶端位置,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5倍多。
尽管各自均存在长处与短板,但中美经济是互补程度很高的,原本可以成为最好的经贸伙伴,完全可以通过各自内部的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经贸合作来化解各自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但川普直接上暴力打法,就是不希望贸易伙伴赚取顺差,这种对经济学的片面理解和莫名的固执导致所有人成为受害者,川普以及其某些团队成员对于一些低附加值制造业的盲目追求最终也难以成功,因为这也不符合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

二、需求缺口与补充
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额为5246.56亿美元,同比增长4.9%。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3.85万亿人民币,大约相当于中国GDP总量的2.9%,相当于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
我们从底线思维出发,做最极端最糟糕的假设,假定美国不从中国进口一分钱的东西了,而且中国其他贸易伙伴也无法补足任何一点美国带来的需求缺口,于是在这个假设场景下,中国只能完全依靠内需来弥补这个需求缺口。
也就是说,在不考虑消费结构的前提下,中国需要增加3.85万亿的消费,才可以替代和美国脱钩带来的需求缺失,避免陷入更严重的供大于求和通货紧缩。
3.85万亿,比上中国14亿人口,人均年度消费要增加2750元人民币,对于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而言,这个数字可能并不算多,但要刺激这个需求,关键在于中低收入者。
比如一个已经吃饱穿暖,家里电器齐全且生活水平优越的家庭而言,你给他们一笔钱,他们可能不会再去买吃的或买衣服了,而会存起来或去做其他服务类的可选消费;
但对于一个仅温饱水平的家庭来说,给他们一笔钱,他们就会用这笔钱去改善生活,因为吃好穿好用好是刚需,这笔钱的消费比率注定会非常高。
所以低收入群体是提升内需的关键所在,想象一下,美国人口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但总消费能力和全社会零售规模比中国还要高大一截,就是因为美国有相当大比例(超过一半)的中产和富裕阶层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强劲购买力,但中国虽然有14亿人,真正敢于消费的,或者可以与美国平均消费能力对标的人口总数可能不到一亿人。
中金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人口为5.46亿人(占全国人口38.7%),其中:
0元:546万人(如无保户、流浪汉等);
0-500元:2.15亿人;
500-800元:2.02亿人;
800-1000元:1.24亿人
仅仅这部分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人口总量,就等于美国总人口的1.6倍;也比欧盟27国加起来还要多。
应对美国极限施压和外部环境动荡,如果做好社会保障与福利,刺激消费,就能够以变应万变。
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取消医保双轨制,逐步探索全民免费医疗;
将全国农村老人的养老金从现在的100-200/月大幅提升到至少1000元/月。
不考虑其他的,只要做成这两件事,内需绝对会迎来一轮大增长。
上文提到,美国进口中国商品的需求对应到每个中国人身上,不过就是一年2750人民币,一个月不到230元,如果我们可以让全民更放心地看病,并托底最困难的五六亿人基础生活,填补美国脱钩带来的需求空缺并不是一件难事。
现在中方和川普政府想要的东西各不相同,实现起来的难度和时间也不相同:
对于美国来说,缺的是他想要的制造业,美国要提升制造业规模和竞争力,不仅需要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需要培育足够多的产业工人,而且决策权并不在白宫而在无数跨国公司的董事会,这一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好的,就算一切朝着这个方向全速推进,川普这个任期结束时都是八字没一撇。
但对于中国来说,缺的是消费能力,要提升消费能力,只需福利托底和财政发力,短期内就能快速把消费力给到老百姓手上,是可以立竿见影的,所以只要方向不出错,中国在这场博弈的初期并不处于劣势。

三、谁更困难
104%的关税几乎意味着贸易的中断,双方都会难受,但短期和长期存在差异。
短期看美国的痛感会很强,因为美国对中国以及其他贸易伙伴加征的关税一旦落地就会迅速体现在消费品物价上,如今美国亚马逊、Bestbuy至少有八成的商品都来自于中国。而且这些商品的大头还不是衣服袜子鞋子,而是总价较高的工业制成品,例如手机、电视机、电脑、家具等等。这些商品和能源、粮食、铁矿石不同,全世界的资源生产国多得是,可替代性强,但又好又便宜量又大的制造能力在中短期内还真的只有中国能提供。
我去年就在美国布置了西雅图新家的所有家具软装,几乎全部都在亚马逊和Wayfair上下单,其中在亚马逊三十天内下了60多个订单,对中国制造感触非常深,在我买的东西里,除了一些纯木重家具来自巴西、马来西亚等木材生产国,其他清一色都是中国制造。
现在关税已经发展到104%,加上后意味着所有来自中国的东西价格要贵大约一倍,我很难想象这一幕变成现实后美国普通消费者会怎么想
这在短期内几乎是无解的,因为其他国家比如越南、印度、墨西哥在中短期内远没有足够的产能补充这个巨大缺口。另外,来自中国、欧盟、加拿大等贸易伙伴的报复会打击美国大量工人和农民的收入和就业,在物价上涨而收入下降的背景下,痛感会有多强,民意会有多少改变,都是值得观察的事。
对中国来说,伴随美国这一大块外需的空缺,国内供大于求的通缩情况可能会更重,就业也会雪上加霜,同时伴随其他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布局和成熟,中国制造中长期看也有被取代的风险。
所以如上文所述,中国必须培育更强的内需市场,而刺激内需的关键又在社会保障托底,如果有效提升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这次中美交锋中国的痛感就会显著低于美国,但如果任由内卷持续,仍由弱势群体自生自灭,那么中国长期的痛感就会更大。一个自己有14亿人的国家,对3亿人的需求这般依赖,这本身也是不合理的。

四、投降不是出路
最近有不少人对川普无厘头的关税算法以及挑起贸易战的荒唐行为一言不发,却对中国的反击意见很大,我在之前的主题明确表示我不认同这个观点....这些已经失去理智并站在与自身利益相悖角度思考问题的川粉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
(1)以色列在美国推出“对等关税”之前就对美国关税降低至零,越南和印度提前降低对美关税税率并加大美国商品进口,换来豁免了吗?没有。
(2)中国过去两个月被川普两次加征各10%,中国这两次的回应相对克制低调,换来川普的尊重了吗?没有。
(3)日本的软银带头投资美国一万亿美元,换来川普的善意了吗?没有。

(4)对等关税公布后,越南、欧盟等国家非常客气地提出对美国零关税的建议,川普答应了吗?没有,不仅没答应,还继续要更大的价,说欧盟必须采购美国3500亿美元能源,还说越南是中国的殖民地。事情搞到扣帽子的程度就已经失去理性了,不是靠谈能解决的了。
(5)加拿大面对美国威胁,保持对等强力反击,川普还敢喊加拿大总理是州长了不?不敢了,他还撤回了很大一部分关税。
面对讹诈,你让一步,对方就会再贪两步,最好的办法就是陪他玩一阵子,让他感觉到痛,看谁先受不了,尽管自己也会感觉到痛,但挑事的是对方,这是避无可避的事...你想通过逃避和屈服的方式回避,对方就吃定你了。再说,要看时间在谁的一边,川普能蹦跶多久呢?到中选也就是一年多,到大选是三年多,再说,这样闹下去,谁能保证参众两院的每一个共和党议员都会一直支持他?
因此,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支持中国不卑不亢地反制,这不仅仅是为中国,更是为世界秩序。战后的国际体系本身也包含多边贸易秩序,中国站出来反抗川普的经贸霸凌,这和乌克兰站出来抵抗俄罗斯侵略本质是一样的道理,都是应当支持的。
当然,我不仅期待中国对待外部讹诈保持坚强态度,更期待中国全力提升国内民生福利 - 比如发一些钱给年收入3万以内的低收入者、比如全国范围内提供相同标准的丰厚的生育补贴、比如大幅提升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又比如构建大病免费医疗...只要把这些事做好,一切外部压力都不会是问题,强劲的内需和不断改善的民生将会成为中国对外强硬的最大底气所在。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我希望并且相信今天这则主题中设想的最坏情况不会成为现实,但对于中国来说,加大托底民生力度,给予全社会消费更大的空间、尽一切努力让中国老百姓过上好生活,永远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