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和事实,哪一个更重要?
2015年5月7日,国际评级机构标普把恒大的长期企业信用评级由“BB-”下调至“B+“,展望为负面,向这家正在崛起的头部地产商泼来冷水,国内舆论瞬间炸锅,指责美帝亡我之心不死、标普造谣沦为政治工具,诋毁我们的资本市场。
为了反击,各大媒体、国内评级机构纷纷站台恒大。
于是国内三大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联合评级发布恒大地产信用评级报告,无一例外,全都给予了恒大最高信用等级AAA,评级展望为稳定。
AAA评级表明受评主体还债能力极强,基本不受经济环境影响;意味着在国内三家机构眼里,恒大具备较强成本及风险监控管理能力,多元融资渠道提升财务弹性,随着布局广泛均衡,抗风险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较强。
能拿到AAA的企业少之又少,几乎全是央企巨头,比如中石油、国家电网、招商局、中信集团等。在人民网于2015年6月16日发表的文章中,一位资深评级人士表示:“(央企巨头能拿到AAA)一般也都只有一家评级机构认可给予,此次恒大可谓创造了中国企业信用评级的个案。”
同一家企业,在国内机构与国外机构的评级结果中南辕北辙究竟是什么原因?资深分析人士称,境外机构对中国企业评级偏低,客观上有不了解企业和评级标准僵化等因素。而另一方面,主观上也有夸大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潜在风险的西方惯性思维,不排除成为海外做空机构帮凶的可能。
长江日报当时也刊文 《 中国评级机构如何与“山姆大叔”斗法?恒大被国内三大评级机构评为 AAA 》 ,表示恒大评级引发的话语权争夺,表明一个健康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在形成,中国资本市场正越来越成熟,看待企业的眼光更为客观。 2016 年 4 月,标普再次下调恒大长期企业信用评级至“ B-”,展望为负面,理由为,恒大地产 2015 年财务状况的恶化程度比预期的更为严重,而且预期未来 12 个月内不会出现明显改善。标普评级下调反映了恒大地产的财务杠杆显著变差: 2014 年,恒大地产总债务水平为 2120 亿元,而到了 2015 年,总债务升至 3700 亿元,其中,短期债务大幅升至 1590 亿元,同比增加 7790 亿元。
恒大获取AAA评级立场显然是对的,捍卫了中国头部房企的名誉和市场信心,但给与恒大AAA评级,也相当于变相坑害投资者,当时虽然正处于去库存开始时期,但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基本面以及恒大财务的可持续性均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惨痛的代价教育了我们立场和事实究竟哪个更重要。
让我们记住这三家评级机构的名字: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联合评级。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