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正处于重要临界点

 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6月全国CPI和PPI数据,数据显示:2023年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持平,环比下降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4% 环比下降0.8%。


CPI和PPI的同比增幅一个是0,一个是-5.4%,其中CPI的月度环比变化是连续五个月下降,可见通缩压力不小。而且因为去年7月CPI环比6月上涨了0.5%,由于基数效应,今年7月CPI进入负值;而PPI方面,由于去年7月基数下降,我们可以展望7月PPI的同比降幅会比6月有所收窄。

现在我们的物价处于一个敏感的临界点,如果CPI和PPI两个指标年度变化同时为负,那就很难否认通缩的存在。

最近,不只是中国的通胀归零,之前饱受通胀困扰的海外主要经济体的CPI涨幅也出现明显放缓。意味着新冠疫情后全球大水漫灌+供应链问题带来的这一轮大通胀正在完全过去,只不过中国的通胀是主要经济体中最低的。对于这个景象,我们在去年下半年就展望过,感兴趣的朋友可参考:通胀即将成为过去式,下一步拼的是需求


打脸的预判

中国的物价和房价并没有如前一阵子一众房产大V渲染的一样即将大涨,反而一个月比一个月低。之前有一大堆专家和自媒体认定了M2(广义货币总量)上涨,房价和物价就一定要涨。

多年来他们都认为只要房价不涨,消费品物价就一定会上涨,否则钱就无处可去,他们坚信,物价对民生影响很大,所以国家宁可让房价大涨,也不会让货币的大水把物价冲高,所以要跟着他们继续加杠杆、继续买房才能保护自己的财富。

然而现实是什么?现在M2在去年高基数的水平上同比增速超过12%,房价物价全都在下跌。类似的例子也非常有说服力:现在日本的M2是1990年的差不多3倍,但日本的房价还不如1990年,物价也比当年高15%。

通缩带来的风险比通胀更严重,因为当所有人都感知到通缩的存在时候,就会更加珍惜手上的现金,延后消费和投资,因为他们认定未来手上这笔钱能买到的东西会更多,这就反过来又减少了消费。因此对于大部分国家的央行来说,只要通胀显著低于2%了,货币政策就会进一步宽松。我们可以展望,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会在低利率、低通胀的环境中度过,如果要问这个时间具体有多长,隔壁日本已经快三十年了。而且日本进入通缩的时间点比人口下降早了二十年左右(1991开始通缩,2011年人口下降),我们则是同时出现在2022年,需要防止两个重要因素向下共振。

中国的三轮通缩

CPI和PPI数据进入通缩状态并非中国第一次遇到。在过去的三十年时间里,中国有三次这样的经历,第一次在1998-2002年,这四年下来物价没有上涨。


1998-2002的大背景是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软着陆,相比其他硬着陆的亚太经济体,中国当时的表现已经非常不错了,虽然CPI和PPI在0附近,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8%左右的增速,而且完成了国企改革、住房商品化改革,并加入了WTO,为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打下来坚实基础。

在1998年底,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与管理世界杂志社组织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会上就关注了当时的通缩和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问题,其中刘鹤、易纲等技术官员在会上发言↓

现在看,他们在1998年的观点可谓高瞻远瞩,后来中国确实抓住了城市化、市场化和加入WTO后带来的国际化分工红利,成功走出通缩,成为世界工厂并实现经济腾飞。
1998年时悲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将结束高速增长 但回头看 1998年只是增长的开始

后来,第二轮通缩发生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这次通缩外部影响的成分更大。但那个时候中国在基础设施、城市化、人口红利等方面仍有非常大的潜力,当时全国只有京津城际这么一小段高铁,各个城市的人口也在快速增长,后来伴随中国的强刺激措施和全球经济复苏,中国很快走出了短暂的通缩,甚至在2011年出现了通胀压力。

第三轮就是现在,和前两轮的区别在于,之前的通缩压力是外部传导进来的(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现在的情况更多是内部需求不足导致的。但如何走出这个困境,之前的两次成功经验仍然是有效的,这些经验包括但不限于:1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2扩大开放,融入世界体系、3找到有效的基础设施投资方向,拉动经济并改善民生。

消费升级和激发需求

在提振经济的方法中,扩大消费是可持续性最强的。如今物价的低迷,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管够,但消费力不足,这个现象在人工智能的老龄化时代会越来越明显,因为AI可以显著提高生产能力,弥补工人不足,却不能带来有效需求。

如果要长期并有效地刺激消费,仅靠降低利率、增加信贷和货币投放是治标不治本的。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有两个:1扩大社会基础福利、2改善消费体验提升基础设施。

中国有14亿人,但真正有强劲消费能力的人恐怕不到十分之一,即便在一线城市,也有无数人因为房贷疲于奔命无心扩大消费;在14亿人里,没有城市养老金的人占了接近一半,广大农民退休后一个月能拿到的养老金只有200块左右的水平,大多数农民可及的医疗资源只是小诊所待遇。


在我们超过60%的城镇化常住人口里,还有大量人口还是农村户口、农村福利水平,他们在城市里只要停止工作就会失去安全感,但他们数量众多,消费提升的潜力巨大,但要释放他们的消费潜力,是降息就能搞定的吗?当然不是。

再从消费体验和生活方式看,我们有什么有效的需求可以激发呢?

想吃好,一天最多就三顿,而且也不能天天在外面吃;

想旅游,假期太少,工作太忙,腾出一个好假期,发现国外的性价比还更高,不少消费流失到境外了;

想运动,场地不够,于是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广场舞和散步这种消费几乎为零的运动,或者干脆躺平玩游戏...再看美国,诸如橄榄球、滑雪、高尔夫这些可以带动消费的运动早已成为平民运动。

科罗拉多州Little Nell雪场 人口只有580万的科罗拉多州 这样的型雪场就有32个


盐湖城周边的雪场


美国中部二三线城市奥马哈的高尔夫球场



现阶段我们的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是不利于扩大和升级消费的,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建议

物价正处于重要临界点,下一步是向上还是向下,屏幕前的你应该不难推测。就在前几年房价一两年翻番的时代,我们很难想象手上的现金会一年比一年更值钱,然而从现在物价数据看,这样的事就是发生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投资的难度会空前提高,不做事比做错事要好得多,今年以来哪怕是持有现金,都轻松打败90%的投资者。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的对话


我的建议很简单:珍惜自己手上的现金,留好储备金,谨慎负债,谨慎购房,谨慎投资A股和中概。

评论